6200余次义诊!重庆渝中这个博士团将“医者仁心”写在祖国大地上-九游官网入口
西藏昌都,博士团同当地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合影留念。受访者供图25年,一代代成员接力传承;超10万公里的行程,走过雪域高原和少数民族地区;6200余次义诊,将“医者仁心”写在祖国大地上……他们,就是来自重庆市渝中区的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。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组建于2000年,由来自临床学科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和特邀教授专家组成。日前,中宣部公示了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和个人名单,博士团获得“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”荣誉称号。
从实验室到偏远地区

博士团成员同新疆第二医学院学生合影留念。受访者供图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,博士团通过查房、小讲座、手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医疗卫生服务;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,团队开展了调查研究、送医下乡等医疗志愿服务活动……对于博士团的每一位成员而言,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与偏远地区的志愿服务构成了他们服务基层、奉献社会的双重坐标。25年来,博士团将“论文”写在祖国大地上,他们用信念的力量、大爱的胸怀、忘我的精神、进取的锐气,彰显新时代重医大青年的奉献精神与青春风采。
从治病救人到健康扶贫

“当看到博士团招募通知中‘用仁心大爱和青年担当助力民族地区医疗发展’的目标,服务地点刚好是我家乡,我毫不犹豫就提交了报名申请。”来自新疆的第24届博士团成员买迪娜·艾尼,目前是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,她渴望做一颗扎根基层的“种子”,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家乡的医疗事业播撒希望。25年来,博士团的医疗帮扶并不局限于短期医疗援助,而是更注重“造血式”志愿帮扶,助力基层医疗“强筋健骨”。他们深入基层医院开展医疗培训,带去最新的医学科研成果和诊疗经验,培训基层医护人员上千名。他们搭建起一套长期帮扶指导体系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助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,为民族地区、乡村地区培养了一批“带不走的医疗队”。

四川平昌,博士团为儿童青少年宣传普及健康知识。受访者供图“你认为‘学雷锋标兵’意味着什么?”面对记者的问题,第21届博士团成员仇嘉文表示,在参与志愿服务后,她对这5个字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。她告诉记者,博士团每一个成员不仅是“学”雷锋,更在“做”雷锋——用专业知识填补基层医疗的鸿沟。25年来,博士团始终坚持以雷锋精神为指引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。他们深入百余个偏远乡镇,累计行程超10万公里,提供义诊6200余次,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。他们为老年人、残障人士等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和爱心义诊服务,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“活雷锋”。从顶着缺氧在4000米海拔的雪域高原服务群众,到老百姓口中的一句“重庆医科大学的恩人来了”,博士团用25年坚守证明,雷锋精神早已突破个体范畴,升华为一种集体认同的文化符号和行动。当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与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”的医者仁心深度融合,便能构筑起超越时空的价值坐标,镌刻出中国医者的精神高度。
责任编辑:邓雅心